A249:自我封闭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越来越只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想被别人打扰,不想跟人亲近,也不想与人互动。大家都不愿意付出感情,不愿意表露真情,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内心很自卑,也很孤独,即便如此也不想跟谁有所接触,也不想交朋友,毕竟那得付出时间、精力、成本,最后还可能会造成伤害。他们累了,生活让整个时代都力不从心…
读过《E24:并不会变得更好!》的人就会明白:这个时代叠加了周期切换和社会基础结构升级形成的双重挤压,从而让置身其中的个体更加的无所适从。恰恰是这种无所适从,滋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离婚率已经超过46.3%,而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的人数居然高达1.2亿之多。不管处于什么生存结构中的人,似乎都特别容易陷入一种无力的漩涡之中,因此,对自己和外部都越来越缺乏耐心…
希特勒曾经说过:最容易“催眠”的人群并非极度认同你的人,而是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人。这个群体陷在自我纠结的泥潭中不可自拔,不断挣扎和消耗所积压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无处宣泄,自我价值感非常低,急需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牵引力赋予自己目标、价值和力量。他们对一切都充满愤怒,最想摧毁的恰恰是笼罩在自己心头的无形束缚,所有的粗暴、敌视和缺乏耐心,本质上都源于对自身的厌恶和不满。因此,只要赋予其破坏性的目标,让其从中感受到价值和力量,他们比其它任何群体都更有破坏力,这种破坏力并非源于对你的认同,而是源于其自身的迫切需要!
失控
如果用一个词来精准的表达这个时代最广大的普通人的日常状态,它就是:无力感!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缺乏影响力。但是,这个过于噪杂的时代,依托发达的信息技术,让一切都变成了一场秀。大家互相表演给别人看,再通过反馈来评估自己的表演。虽然彼此都不信任,却又特别渴望对方相信自己就是表演出来的那个样子。现在手机中的相机都自带美颜功能,久而久之,还真的相信自己就是美颜后的样子。冷不丁的照一下镜子,居然对镜子里的这个人有几分眼熟却一下想不起来这个人到底是谁… 我们的文化中存在一个有毒的传统:习惯性的把宏大的社会变迁造成的资源错配、淤积和扭曲,通通都归咎为个人的道德问题:一个女人追求安稳,嫁给了一位有编制的国企员工,逃进这个避难所之后,仿佛生存竞争就不存在了。轻松安稳,甚至带着些许洋洋自得的优越感过了小半辈子。突然有一天,这家持续亏损的国企改制分流,她老公被买断下岗了。对这个世界充满恐惧的女人会将内心的恐慌和无力一股脑都变成最额度的指责,指责丈夫的窝囊、无能和不思进取… 然而,这一切并非源于今天,而是在她选择的那一刻就存在。恰恰是这些特质背后的安稳和可控满足了她当时的核心需要!
经常听到关于中年危机的话题。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中兴那位四十出头因为辞退的补偿没谈好冲动跳楼的人。那个人其实有车有房,有家有孩子,也肯定不是因为十来万的补偿没到位就想不开。真正让其采取极端行为的驱动力源于全面失控的恐惧和绝望!
能让人获得安全感的方式是不断累积确定性的反馈,从而让自己的精神结构中的抽象自我对自己感知的主观世界拥有一种控制力、主导性和支配感。人一旦能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地点,为了什么而死,就不会感到恐惧反而很平静。即便是死亡带给人的最大恐惧依然是不确定带来的失控所造成的。
被绝望折磨的人会时常陷入不可控的冲突之中不可自拔。这种像精神吸毒一样的状态会不断的消耗掉所有能量,并不断将人拽入无序的虚无之中——生命体结构是一种动态的有序存在,无序的虚无与有序的存在形存在天然冲突。如果陷入缺乏焦点牵引的虚无之中,就会表现出对一切都无感。继而会引导通过自杀来终止无穷无尽的内在冲突的反复折磨。
成本
自卑源于比较,比较之所以能够形成优越感和自卑感,首先要存在一套能呈现出坐标和差距的等级体系,并能让所有参与比较的个体置身其中。
将个体揽入其中的最大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外部的强迫而是来自于个体自身的需要——社交就是将个体裹挟进这种同一标准最有效的方式:在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砸锅卖铁买十几万的包,就是为了能够融入一个社交圈——这都是她自主的行为,没有人逼迫她这么做。
人的社交需求会把自己编制进这样那样的群体之中,在这样的群体中,会通过衣食住行等各种显性和隐形的符号呈现出等级,以及在体系中每一个人的坐标。于是,人就在这种悄无声息中被裹挟进了一套层级分明的等级体系之中。人的悖论在于:一方面人会痛恨对比所形成的自卑,以及为了消弭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而感到力不从心和身不由己,另一方面又会主动将自己置身于不同的等级体系中,并不断的驱赶着自己!
当你被纳入一个等级体系中之后,即便能够心平气和的坦然垫底,维系在这个体系或圈子中的存在所需的成本并非取决于自身的水平,而是取决于这个体系的最低标准。然而,这种等级体系天然就存在的层级落差和捆绑在这种落差中的优越感和鄙视链会本能的刺激置身其中的个体暗暗较劲并你追我赶,从而不断抬高整个圈子的准入门槛和维持自身存在的最低成本!
就拿普通人最日常的生活举例:当一个有点姿色的小镇美女进入北上广深这样的一些城市之后,享受到这个城市所提供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潜移默化的就会将自己生活的所有细节都逐渐嵌入这种土壤之中。当她离开由各种无形和有型的资源编织出来的生存环境之后,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因此,她肯定是选择生活在这个方便又熟悉的环境中。换而言之,她主动的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等级体系和时空范围更大的圈子之中。
然而,要维系在这个圈子里的存在所需要支付的成本,并不取决于自己,而取决于这个圈子的动态变化——那些编织起自身生活场景的基本要素的每一次提价都会提高待在这个体系中的最低成本。当你听说深圳招商双玺开盘,那些拿了5000万排队的人也只能在地上蹲着,连个座位都轮不上的新闻之后,那绝对不只是与你无关的的事——体系中成员的你追我赶所造成的任何要素的提价都会抬高待在这个圈子里的最低维系成本!
误区
读过《E25:大龄剩女问题的根源!》和《A248:我瞎了眼,选错了人!》的人应该明白:我们看问题的时候时常以一种瞎子摸象的视角草率的得出结论。然后将复杂的社会变迁造成的淤积归咎于个人的道德问题。互联网的发达让真正的理解变得越发艰难,大家都以为自己看到的那个侧面就是全部,继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指责。大龄女青年的问题并非个人问题,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形成的结构性淤积。而且,这种淤积是浑然不觉的,并且无法普遍性的解决——就如同许多国家大城市中的贫民窟一样。
所有的指责都不足以解决问题。人本质上也是一种资源,作为一种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要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被无形的时代浪潮裹挟着参与其中。当你从老家的小镇千里迢迢的跑到一线城市打拼的时候,就在无形之中完成了迁徙和选择。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你作为一种人力资源,顺带着附着在你身上的一切——包括未来消耗和创造的财富,都随着你的迁徙完成了资源的配置和流动。《A87:一个时代的终结!》一文中呈现了城市化进程的吸附现象——无论是美女、青年才俊、优秀的医生和教师,都顺着大城市延申出去的高铁、航班、公路等流通网络加速向大城市涌入。这种涌入不仅仅带走了资金、知识、技术、人才,也带走了未来… 什么是真正的平穷?真正的平穷是主动毁掉未来,是降低某个区域中的资金、知识、技术、人才等各种社会资源的质量和密度!
3000万光棍被这样的时代浪潮遗留在老旧边穷地区任其慢慢凋零… 这不仅仅是充分市场竞争对失败者的惩罚,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无情选择。涌入大城市的美女们同样会形成极其惨烈的恶性化同质竞争的状态——这并非源于她们不切实际和心气高,而且源于她们的基本诉求取决于她们加入的这个圈层的最低标准。然而,这个圈层中的维系成本会不断的水涨船高——成本不会消失,只会转移。对于绝大多数处于淤积状态的女生而言,过度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还要能继续维系在这个圈层中体面的存在,婚姻是转嫁所需成本的最后出口。然而,逐年不断涌入的同类女生会让这个存量市场的厮杀变得更加惨烈。当然,不断涌入的同类年前男生也在不断的提高门槛,将无法立足的男生赶出这个城市所代表的圈层…
要点右下角的“在看”,否则看不到更新。点一下右下角的【在看】。
注:所有付费文章和不公开的内容都在觉悟社里,及时查看觉悟社更新。获取下注标的需满足觉悟社中的条件。进入觉悟社,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
研习《结构学》发消息:觉悟社